《大俠胡金銓》國際版海報
圖片來源:華映娛樂
 
擷取中華文化養分及中西方美學經驗,導演胡金銓以獨特的影像風格樹立了胡式武俠電影語言,不僅在當代引領風騷,並影響了眾多電影從業人員。他對待藝術的嚴謹態度,及加上融合了古今中外的博學才情,創造了屬於胡氏的特殊電影美學,他的武俠片作品傳世至今不斷為人探究,可謂視為經典。
 
入圍了今年第59屆金馬最佳紀錄片《大俠胡金銓》 (The King of Wuxia),訴說著胡金銓窮其一生對電影藝術熱切的渴望,從年少時即熱愛中國古典戲曲及繪畫傳統文化,並將這些動人元素投入電影拍攝之中,他將戲劇節奏運用在動作剪接上,渾然天成,幾近天衣無縫。許多影人深受胡導的創意啓迪,至今仍津津樂道,令人懷念不已。他研究中國傳統戲曲與繪畫,認真考據而後融會貫通於電影中,屢創新意。尤其擅用戲曲中節奏、斷句表現詼諧趣味,歷經歲月皺褶久久不衰。胡金銓靈活運用先人傳承文化及古意,成就了他個人的獨特的電影語彙,與不可取代的穿越時空,及亦古亦今的觀影效果。
《大俠胡金銓》胡金銓照片。使用請註明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胡金銓在華人電影圈有其不可忽視的地位,他的電影理念與執著令人感佩,尤其他獨到精準的美學經驗,及領受中華文化薰陶,豐實涵養投入電影風格,可說是電影史上第一人。他創造了胡氏影像風格,出類拔萃,並提出思考留予後人追循,耐人尋味的電影畫面空間安置,及精準的節奏剪接,一氣呵成,創造了武俠片現代美學格局。不僅選角用心,人物造型、服飾、佈景、道具、燈光氛圍....等力求完美,在外景的選擇上更費盡心思,追求空靈與氣勢、神秘與氛圍,製造出不凡的特殊效果。由導演林靖傑執導的《大俠胡金銓》(The King of Wuxia)分為第一部曲&第二部曲 ( I & II),費時近4年左右拍攝,這部難得的二部曲紀錄影片,以胡導傳世經典電影片段剪輯,與詳細的影史資料,並加上對相關人物的訪談,反覆穿插其間。全片傾力對這位開創新武俠電影風格的影人,其對影壇的貢獻,作最全貌完整介紹與回顧。可說是一部向大師致上崇高敬意的紀錄片。
 
在一個風雨交加的秋夜,我在黃玉珊導演邀約下看了這部電影的〈第一部曲:先知曾經來過〉試片。可惜未有機會看到第二部曲。在這部片中,導演林靖傑邀請胡金銓最欣賞的資深演員石雋重返昔日拍片現場,一幕幕回想數十年前的場景,藉著現今與往昔影片的交互重現,製造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時空跳接,有一種「撫今追昔」歲月流逝,光影變化無窮的歷史滄桑。不管是南投竹山的一片高聳翠綠竹林或中橫公路上的太魯閣國家公園內峽谷,都是胡金銓就愛的拍片外景場地選擇。還記得以前跑影劇新聞時,採訪問過那時40多歲的石雋談過胡導的師徒情誼,往事如煙,彷若日昨。在電影中現已八十多歲的石叔,老邁身軀重回拍片現場,踩踏著昔日外景足跡,回想著當年拍片的點點滴滴。許多景物依舊,青山綠水應猶在,數十寒暑物換星移,斯人早已遠行。胡導在1997年進行心臟手術時不幸逝世,享年六十五歲。石雋在片中舊時路的探尋,回憶過往拍片時光,觸景生情,令人有著一種「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喟嘆。在這片電影中看見了許多中國電影武俠片的歷史輝煌年代,從影劇新聞報導剪報,及經典修護的電影片段重現,加上電影重回拍片現場的舊時路,多位影人接受訪談對胡導的創意推崇,及拍片剪接不可思議的前無古人的致敬等等。在各種不同元素的穿插之下,將時空因素加重了歷史宏觀推演,這部分可看出林靖傑以十分高規格展現手法,强調全片的磅薄氣場。有關這點,我覺得他做到了縱與橫的紀錄敍事影像,大量取材昔日拍片現場借景大塊文章,力求突破平白描述,而企圖立體呈現。片中京劇表演的片段和胡導影片中的細微挑明對照,不斷回顧與現在演繹,充分表現了其取自中國傳統戲曲的路數。在京劇演員的唱作俱佳,剖析得相當透徹,不禁令人莞爾。
《大俠胡金銓》石雋前往拍攝地回憶胡導。華映娛樂提供 (2)
被譽為創新武俠電影的先驅胡金銓,他在中華文化中汲取了豐富養分,將美好的傳統戲曲元素挹注在電影創作之中。1975年他的作品《俠女》榮獲坎城影展最高技術委員會大獎,創下華語電影揚名坎城影展的第一人歷史。1977年他以《山中傳奇》獲得第16屆金馬獎最佳導演。這是他個人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的輝煌紀錄。《大俠胡金銓》第一部曲:〈先知曾經來過〉,以編年史的方式介紹了胡導演的多部經典電影,他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運用在現代科技的電影語言之中,從他的作品不難看出他對中國戲曲與繪畫的情有所鍾。而他的行俠仗義之風,與古今不變人性,也在片中不斷釋出。在許多燭光、炊煙、佈景、道具的陳設色調上,音律、節奏都極為考究,表達了視覺美學及張力的戲劇效果,充分令觀者引領其獨特的電影風格魅力。片中許多港台知名導演如李安、王童、吳宇森、徐克、許鞍華、洪金寶、王正方.....等人,推崇胡導電影美學觀念及剪接技巧,有的還深受影響。他們尤其佩服前輩對細節的掌控。他從傳統戲曲及繪畫中獲得的美學運用在電影拍攝上,至今更是無人出其右。小少影人甚而從中獲至靈感,發揮了各自運鏡特色及影像色感琢磨。和胡導合作過的演員石雋,至今仍不斷回憶著胡導生前亦師亦友的師徒情誼。其他《大醉俠》的鄭佩佩、《俠女》的徐楓等人也在片中追憶著胡導的拍片理念,及細數他生前種種,及其對細微處之堅持。和他合作過的演員們對他心存感念,並說今日在電影有任何成就,都是深受師傅的教導,沒有胡金銓就沒有今日的他們,懷念感恩之情,溢於言表。片中傳達了師徒之間濃郁的懷想温暖人性情感。除此之外,還有不少電影學者及影評人在片中詳細解析胡導所構築的電影美學,包括了焦雄屏、黃健業、聞天祥...等人。還有胡導的作家妻子鍾玲及林福地導演,也在片中深情款款地追憶胡金銓生前難忘回憶。
《大俠胡金銓》石雋與導演林靖傑看胡導的珍貴資料。華映娛樂提供
胡金銓一生可以說是顛沛流離。1932年生於北京,愛好中國傳統文化,深受薰陶。1949年到香港曾做過校對、廣告畫師、演員等工作。從1965年開始獨拍電影,從《大地兒女》展開導浣生涯。胡金銓為人熟知且不斷提及的作品包括了《大醉俠》、《龍門客棧》、《俠女》、《忠烈圖》、《空山靈雨》、《怒》、《迎風閣風波》....等。片中對胡金銓電影美學及行事風格多所着墨。目前在影壇許多大家細數他的拍片手法及獨特風格,對其電影的熱忱及用心與專注精神,無不五體投地,敬佩不已。他為後代影人留下了深刻不可磨滅的「典型在夙昔」,令世人永遠地懷念。
 
《大俠胡金銓》(THE KING OF WUXIA)曾 在「島嶼江湖:武俠在台灣」影視聽特展首映。10月時在院線放映了「第一部曲:先知曾來過」及「第二部曲:斷腸人在天涯」,各方評論不錯,可惜叫好不叫座。此片已入圍了第59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希望在11/19明晚揭曉得獎名單的59屆金馬領獎典禮聽到好消息,讓林靖傑導演在這部片中所投入的精神與心力被人看見。
《大俠胡金銓》石雋前往拍攝地回憶胡導。華映娛樂提供 (1)
推薦分數:7.9
arrow
arrow

    林朵兒的觀影隨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