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_IMG_1665590497505
(圖片來源:瀚草文創)
 
不管是父子關係或母女關係,是相當微妙的親情互動,影響著孩子的自我意識,在建構自我認知有著不可言說的潛在因子。記得杜斯委也夫斯基在其名著《卡拉馬助夫兄弟》中提及父子關係,是為了維護和合乎人道的基礎建立起來。《兜兜風》編劇及導演的詹凱迪,以自身的父子關係經歷書寫港都的那深沉海洋故事。流動的旗津與大汕碼頭的碼頭附近的水波光影,極富詩意的特寫,訴說著一位青春男子成長的環境對他的影響,情緒波動,似乎如海浪般起伏,有種港都男兒的灑脱與滄桑。
 
入圍58屆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獎、國際費比西獎的《兜兜風》,電影劇情描繪賭性不改的父親阿瑞(林鉅飾)是家百貨公司的夜間保全,他經濟拮据,時常向前妻(黃柔閩 飾)調頭寸,生活不如意的愁苦與寂寞,只能偶爾向櫥窗人偶傾訴。在戲院打工的兒子(黃劭揚飾),暗戀與外國男友熱戀中的同事(陳加恩飾),他再如何努力也無能在尋愛上有所斬獲。雖然父子同住一個屋簷下,各有其心事及苦悶,他們甚少交談,骨肉疏離,甚至連與朋友的交集還不如。無奈的人生或只能日復一日循著生存法則前行,似乎如天天往返的旗津碼頭討生活的人們,在水波光影中擺盪。有種虛無,但也真實,歲月流逝之中,生活總還是要過。不管無聲有聲的陪伴,根本並無實際互動,彼此有若無的寄託,更是顯得心境孤獨。一個人在原生家庭的成長回憶是一生難以抹去的印記。家庭心理學强調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在破碎家庭中的孩子如何應對不能自我選擇的處境,可說是相當辛苦的。看完《兜兜風》之後,理解導演傾訴青春往事,宛若藉此回顧前塵,以及隨風而逝的心境。
兜兜風_S36_DSC1713
如鐘擺般日復一日,總是前進後移,生命的許多無奈,作為一個人子,原生家庭父母根本無法選擇,上一代出乎意外形成怨偶,夫妻間的相處模式,瀕臨破碎及至離異,孩子無能過問,也只能概括承受。從小在幸福美滿的家庭長大,父母對子女滿滿的愛,是多麼的幸運。一般人很難想像在破碎家庭成長的孩子的心路歷程,雖然子女並不明說,可想其內心是孤獨與煎熬。在《兜兜風》中為父的阿瑞,賭性難改,與妻子麗莎離異後,兒子阿弟仔在破碎家庭成長,從小隔代教養到青少年時期的徬徨。尤其本應為男孩行為楷模的父親,因好賭成性,家境窘困,不足以學習,也令孩子難以認同。阿弟仔青春年少內心的苦楚,可想而知。一直對心理學很有興趣的我,在校雖唸了四年新聞相關課程,但修了20多個教育學分,且對社會心理和教育心理及家庭心理學特別有感。奧地利心理學者阿德勒(Alfred Adler)曾說:「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一個人的原生家庭深深影響著其成長歷程,導演詹凱迪很真實而自我剖析道出了他隱藏於內心的糾結往事,他的心情藉著片中緩緩訴說,似乎在進行著一場心靈療癒過程。他的青春成長過程的辛酸,似乎有著破碎家庭少男少女的影子,他道出了深埋於內心的放浪與躁動,少不經事,無所適從的徬徨與迷茫。
 
任何孩子都渴望被愛,期待父母的關懷,單親家庭的子女,享受不到完整的親情,缺乏安全感而產生焦慮,惶惶然的飄浮心情,似乎如找不到避風的港灣。雖然片中阿弟仔不想讓父母失望,然而成長破碎的家庭,帶來的傷害是難以言說;心理不能平衡的是他不能如其他孩子一樣,得到該有的對待。於是父子之間的寡言,冷漠而疏離,形成惡性循環。相較於與同儕間的狂放不拘,急欲取得認同,在戲水一幕,噴得淋漓盡致,有些少年不識愁滋味。與父的淡然,迸裂青春的嬉戲,更形成强烈的對比。導演運用這種迥然不同的場景,凸顯了他不想遷就的叛逆青春,與環境格格不入,港都的船鳴聲、海水光影,雜沓的車行,渡輪往來人群,點點滴滴堆砌了更深沉的寂寞感。

FB_IMG_1665590515782

電影裡的主題曲〈從上海歸來的莉露〉,是父親口中常哼的歌曲,從男主角林鉅演出的情緒之中,看出了中年男子的無奈與悲涼。無能改變生活的不由自主與積習難改,嗜賭的為人父顧及自我尊嚴,就父對子的責任與付出,顯得微不足道,更何以言談期許?男人的面子在放浪形骸之時又能如何?面對現實生活,無可避免的辛苦及無可奈何,也要活得相當自我。然而個性影響了命運,事與願違,逃脱不了的困境,單親家庭中父子之間的疏離,道出人倫親情無法彌補的缺憾。的確父子之間都有其內在的矛盾,但最終終難逃血脈相承的事實。縱然曾經疏離,父子關係的人倫親情,當可轉寰,終究在理解中釋懷,重拾不可割捨的父子親密關係。片中的父子雖相依為命,不管如何仍扮演不了彼此的生活出口。他們在現實之中仰望翻身欲望,然而卻也只能開著買不起的名車,去兜兜風而已。片中接近尾聲時,兒子揹著酒醉的父親,走著走著,這是從頭到尾的終於父子同框,這一幕一鏡到底的鏡頭,感人至深。從這部片中看出詹凱迪說出港都青春男兒成長故事的自我救贖。
 
片中看起來失意的類魯蛇爸爸,加上離異的單親家庭,造成孩子的創傷,隔代教養(由祖母帶大)的兒子,他的心如在海上飄泊,到處遊蕩、兜著風,有著一種迷惘的徬徨,正如赫塞的小說「漂泊的靈魂」、「徬徨少年時」給我的感覺。缺乏完整家庭溫暖的孩子,尤其青少年時迷茫,不知何去何從,迷失自我。沒有依循的途徑,他茫然無所適從,又如何能尋找著自己的人生方向。我想片中導演運用大量的港都的海景光影,似乎傳遞了青少年成長之中,極欲尋覓的一種內在價值及安全的未來方向,在這浮動的水波流轉光影裡,更凸顯著前途的未確定性。而港都父子的草莽性格,真實如南台灣炙熱陽光,令人無法逼視。
兜兜風_S36_DSC1955
《兜兜風》出自一個探討父子關係的真實故事,詹凱迪以最熟悉的自身真實經歷拍攝的第一部長片,他說和標準賭徒的父親,一年說不上幾句話,父子關係極為疏離。「從來不掃墓的他,有一年的清明節,特地帶我一起去。我們走入靈骨塔裡,父親遍尋不著祖先的骨灰罈,我緊跟其後,也同時尋找著父親的身影。」從他的這段話,讀來好心酸,父子間雖然關係冷漠,事實上仍是十分在乎對方,愛著對方,天下沒有不愛子女的父母,只是表達方式不同,淡然但並不表示不牽掛或覊絆。有點江湖味的父親看起來也許灑脱不拘,然而內心仍是脆弱的。尤其男性自尊心愈强的外表,隱藏的也許是顆柔軟的心,孩子可能要細細體會親心,就會看見親情間無法割捨的天倫之愛。
 
以己身成長經歷為藍本拍攝的故事,似乎在《兜兜風》片中看見了創作者的自我救贖。日前我和導演詹凱迪談及我的一些觀影感想。他表示已經即將邁入中年很多事情也早已不在徬徨。回想起經歷過那樣徬徨多愁迷茫的年紀與時刻,也是挺美好的。但他認同我所提及的「缺乏完整家庭溫暖的孩子」,的確往往比較容易迷失自我,找尋同伴之間的認同。不過,《兜兜風》裡面他又不想讓這個男主角完全走偏,兒子內心還是有自己的價值與是非判斷,例如狐群狗黨找他去幹一些非法行為,他並不隨波逐流,而能明辨是非,在尋求同儕認同之際,能謹守自己的分寸。雖然如此,少年的內心仍是極為苦悶的,他的成長歷程仍令人心酸,徬徨的港都青春男兒,水波蕩漾,活得並不輕鬆。好賭逞强的父親,仍在他少年成長心頭留下不可抹滅的陰影。他雖然跟父親疏離,但仍舊住在一起。這種若即若離的心緒,相當惆悵,傳遞了導演成長時期的精神苦悶。
兜兜風_S15_DSC9195
心理學家說:「成年人與他人的相處模式,就是小時候與父母關係的寫照。」失去家庭温暖的孩子,成長階段躊躇不前,甚或遍體鱗傷,他們的辛苦,不足為外人道耳。在這部片中看見導演在訴說故事之中,也有著情緒宣洩的自我療癒,如此真誠地令人動容。用心觀影後,我不斷思考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既是家庭應付的責任,於我是否做到,給了我不少省思,也感同身受那份青春茫然的惆悵,是如此地在己身周遭不斷地重演。
 
發行《兜兜風》的瀚草文創公司提供有關演員資料:
 
林鉅
早期參與侯孝賢導演的電影美術設計及客串演出,《戀戀風塵》、《尼羅河女兒》、《悲情城市》、《少年吔,安啦!》等片,2000年後參與過多部學生短片的演出。林鉅十三歲時開始學習油畫,後來進入復興美工科習畫。1979年獲頒雄獅美術新人獎。1980至1990年代曾經營過「攤」與「息壤」兩間酒吧,尤其「攤」為當時黨外與藝文人士與記者的聚集地。1994年被大未來畫廊發掘成為其經紀職業畫家,林鉅目前為「耿畫廊」簽約藝術家。作品多次聯展於美國、西班牙、葡萄牙各大都市聯合展出。《兜兜風》為林鉅首次擔任男主角之劇情長片。
 
黃柔閩
畢業於台北市師範學院音樂系,並在美國西雅圖大學研習「表演藝術」,學成歸國後參與電視劇、舞台劇演出。首次演出就以公共電視人生劇展《月光》榮獲金鐘獎最佳女配角獎。《呼叫223》入圍金鐘獎迷你劇集最佳女主角獎;《天堂的媽媽》入圍亞洲電視節最佳女主角獎。近年演出作品有:《上岸的魚》、《最後的詩句》、《修行》等作品。
 
推薦分數:7.8
arrow
arrow

    林朵兒的觀影隨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