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x_0003

在許多畫家將美好的事物表現在畫布上的時代,對L.S. 洛(L.S Lowry)而言,賞心悅目在他的藝術國度裡並非重要,他要畫的只是他眼中的真實世界。他將人物變形成頭大大,身軀小小,猶如細小的火柴棒般,他看到的工廠煙囪及媒礦工人,就是真實的生活,他以敏銳的觀察力及真摯情感,描繪了勞工階級的生活場景。他堅持自己是為愛而畫,忠實反映對所處社會的所見所感。他的繪畫,全為了親愛的母親。 

由出自劇場的英國導演亞德里安.諾布爾(Adrian Noble)執導的電影《洛瑞&火柴男人》(Mrs. Lowry & Son),聚焦在瑞洛(提摩西司伯Timothy Spall飾)與母親伊莉莎白(凡妮莎蕾格烈芙Vanessa Redgrave飾)的母子之間複雜親情,及藝術家的創作視野。「我看到甚麼就畫甚麼,我感覺甚麼就畫甚麼。」他說,「我只是個畫畫的人,如此而已,別無其他。」他十分執著於自己的繪畫觀點,即使與母親審美觀念迥異,依然用最真實的情感,及敏銳的觀察力投射在作品中,藉由畫筆說出他所感動的英國工業區勞動階級的生活日常。雖然他一直熱愛著母親,但唯有在繪畫上他十分忠於自我,不投任何人好愛,不作任何妥協,不臨摩風景與靜物,只畫出他最初的感動。 

藝術作品真的要美美的,賞心悅目嗎?在《洛湍&火柴男人》一片中揭露著不同的審美觀念。在世界藝術史上,尤其現代與當代的作品裡有許多醜畫傳世不朽,甚至有「壞畫」(Bad Painting)一詞出現,醜的藝術品在視覺上並不討好,但也有其美感。在藝術欣賞裡,優雅的、美麗的與醜陋的、髒亂的,各有各的意涵,五花八門,無所不包,尤其在廿紀引領風騷的美國紐約蘇荷地區。我曾歐遊歐洲,在英國參觀不少美術館、博物館,以及倫敦泰德畫廊,觀看了不少各時代不同畫風的作品,在廿世紀英國藝壇,具有自己風格的這類畫家有好幾個,有的較響亮、尖銳,比起來,洛瑞算是低調的。在廿世紀英國繪畫史上留名的勞倫斯•斯蒂芬•洛瑞(L.S Lowry,1887-1976) 」他堅持他所看見的社會現實,為藍領階級發聲,但也不避諱把問題直接畫出,而且態度一致。他是一般人以為大英帝國及貴族映像之外的另一種英國人。 

fx_0002

其實翻開廿世紀世界藝術發展史可說是百家爭嗚,所有各種現代主義思維籠罩,歐美藝術家在創作理念運用各種媒材、造型等力求創新之時,超現實主義、抽象及抽象表現繪畫、達達主義、頹廢主義.....等五花八門的藝術形式風格與主張紛紛崛起,洛瑞在此風起雲湧的藝術運動中,他並不追求潮流,只關心自己的生活週遭的人事物,堅持以畫筆描繪出自己深有所感的視野。他完全不在乎是否用大腦思考,而是帶著真摯的情感,去畫出自己的所見與所感。「我不是一個畫家,我是一個繪畫的人。我只畫出我的感覺,及我看到的東西。」他居處附近城鎮的煤礦堆著雜亂的煤塊,工業港口的運輸貨物也亂七八糟,灰暗的天空,因工業污染冒著著濃濃的黑煙,為討生活辛勤勞動的工人,都是他所關心的生活繪畫題材。 

1887年11月1日生於曼徹斯特的L.S.洛瑞,是家中的獨子,父親在房地產公司工作,母親伊莉莎白早年曾是位鋼琴家,但未實現她的音樂夢想。1898年一家三口搬到維多利亞公園旁富人區居住,然而經濟並不寬裕下,勉強撐了幾年。1909年全家人搬到曼徹斯特和博爾頓之間的工業村,28歲時洛瑞進入藝術學院,即開始展現自己喜愛而有興趣的景象作畫,44歲時他舉辦生平第一次個展,並未受到好評。1932年洛瑞45歲時,他的父親過世,欠下了一筆債務。這時的他以收租員維生,同時侍奉體弱多病的母親。《洛瑞&火柴男人》一片以1934年的英國蘭開夏揭開序幕,父親過世後母子相依為命,洛瑞生活的樂趣在於畫畫,偶爾與街坊孩童玩著「一二三木頭人」的遊戲。那時的洛瑞已是47歲的中年人,未婚,仍保有童心,喜愛與孩童玩耍。母親是他永遠的牽掛,幾乎除了工作外就陪伴母親,並親自準備吃食,在生活中想盡辦法讓母親快樂,等母親入睡後オ上閣樓畫室作畫。洛瑞全心照顧母親,並努力討好她,「我希望妳長命百歲,媽媽!」他十分在意母親,不時表達對她的愛。但對於繪畫他堅持己見,用真實情感畫下所見的工業區景象,エ廠林立的煙囪及廠房,濃煙滿佈的天空,還有煤礦エ人生㓉場景。母親視此髒亂如蛇蠍,她非常不高興兒子畫這些她認為又髒又醜的作品。工廠排房與街道,與濃得化不開的黑煙,在伊莉莎白的眼裡是不堪入目的東西。「這些都是醜陋的,令人不愉快。」年輕時是鋼琴家的伊莉莎白,喜歡優雅美麗事物,片中不斷有她青春年華彈奏鋼琴優雅的鏡頭。似水年華年輕貌美的她一心想成為傑出的鋼琴家卻事與願違。她期待丈夫和兒子成為成功的商人,他們都令她失望,而慨嘆父子都是「無可救藥」。因為缺乏致富機運,家境貧困,沒有豐實財力,讓她過舒適而優美的貴婦生活,最慘的是洛瑞還背負著父親留下的一筆債務。對她而言,漂亮而優雅的人物肖像與水果、花卉靜物,及美麗的風景畫,オ是她想要看到的賞心悅目的畫作。 

fx_0005

伊莉莎白一生嚮往上流社會優雅生活,但一直未能如願,而抑鬱寡歡,將此不快情緒發洩在洛瑞的繪畫作品上。雖然洛瑞對母親說,「我每一幅畫都為妳而畫」他做的一切都為了她。「我都是為了愛而畫」即使如此,母親仍經常嫌東嫌西,並當面對侍奉她的兒子表示十分失望,並覺得他的作品一文不值。洛瑞相當沮喪地說「妳從沒喜歡過我的任何一幅畫?」母子兩人審美觀念相差甚多,伊莉莎白喜歡美麗而乾淨無瑕的東西,她嫌惡髒亂,而性喜秩序井然與明亮,她有潔癖習慣,口有怨言,性格幾乎傾向強迫症。常常嘮嘮叨叨的唸著細微末節,孝順的洛瑞並不以為意,耐心地在她的要求下極カ配合,為的是讓年老孱弱的母親開心。他真的是一個聽媽媽的話的兒子。在繪畫生涯中,必須捕捉一種生活方式,母親還停留在他們屬於維多利亞公園生活時的美好回憶。她認為美麗的景物及静物オ賞心悦目。 

儘管母親對於洛瑞所熱愛的繪畫不屑一顧,並時而尖酸刻薄嘲諷,洛瑞仍堅持創作自己所見所感的一切「真實」。即使他認為沒人是自由的。「我們都被捕捉在一幅畫裡頭」他視之為一種詩意。在洛瑞眼底他所見為求生而奮鬪的工廠小人物,是最美麗的風景。「看著他們每天賣命エ作,我也正身置其中。」他感動於出賣勞力努力生存的場景。洛瑞筆下灰濛濛的天空,以及一個個倉促、瘦長的人像畫(又被稱為火柴男人),雖被母親數落一番,他卻樂此不疲。他心中擁有的生活勞動的活カ美感精神,與真實的人生腳踏實地的活絡生命力,是母親無法體會得到的。 

伊莉莎白一再緬懷過往的美好時光,那段住在富人區的青春歲月。「人生一開始都充滿希望,潔白無瑕,令人賞悦目。」唯一她能接受的是她生日時兒子所畫的禮物「帆船」。洛瑞說「這是我為妳而畫的。來自過去的禮物,當時妳說不喜歡。」以白色顏料為基調的「帆船」畫面乾浄,帆影點點,是洛瑞7歲時與母親在海邊出遊的記憶。本來伊莉莎白覺得此畫色彩單調,過於平凡,但因深獲穿戴優雅的隔壁鄰居太太朵琳所欣賞,她也覺得這幅油畫賞心悅目。當然與洛瑞一些描繪エ業區場景的作品相較,她是能接受這幅簡潔但不華麗的風景畫。 

fx_0004

雖然伊莉莎白想像美好的東西呈現,オ是她心目中「賞心悅目」的繪畫,然而洛瑞所繪的作品並不是都是愉悅的。他觀察英國西北部工業區生活樣貌,畫筆著眼於煙囪林立的廠房和倉庫、每天為生活奔波,形色匆匆的勞動階級的低層百姓之日常,在此他觀察的エ業場域中,他以頭大大,身軀小小如火柴棒的人物造型作為自己的繪畫語言。「一無所有並不可恥」他一直以自己對繪畫的熱情來回應世間。「我是個畫畫的人,如此而已。」他不自稱為畫家,而是「畫畫是為了找事做。 」在閣樓的畫室是他的所有世界,「我獨自一人,我一直一直在畫畫。」他在畫布添上的顏色並不多彩多姿,大多以白色片狀,塗上了象牙黑、普魯士藍、朱砂紅或芥末黃等幾種顏色而已。他說他是一個簡單的人,所以用的顏料色彩也很簡單。雖然起初藝評家認為他的作品「從工廠回來」畫得像小孩子,沒有可看性。面對他所畫這些髒髒エ廠景象批評,他說「嘲笑我的畫,就是嘲笑我。」不管外來的貶抑,還是媽媽只有批評,從不鼓勵他的作畫風格,甚至嫌棄他的作品,在得不到任何的認同下,洛瑞還是執著於他所感動的事物。 

事母至孝的他,除了繪畫外,一切以母親為生活重心,或者可以說,他為母親而畫。他承歡膝下,想盡辦法讓臥病在床的伊莉莎白一展歡顏。他覺得一輩子做得最好的就是繪畫,他對作畫這件事,如同對母親的深情。他常對伊莉莎白說「我希望妳快樂,我很愛妳,我為愛而畫。」雖然母親喜歡唯美事物,就如同她希望兒子能畫出賞心悦目的作品,然而洛瑞仍忠實於自己,幾近偏執於所感所見的工廠藍領階級的繪畫題材。他畫的是城市勞動階層居住的排房和街道、以及每天為體力勞動工作奔波的藍領階層人們的生活日常。因為他只想畫出他所看見的感動。生活上任何其他事情都可討好母親,唯獨繪畫不行,他堅持以自己的「視野」與「感覺」來作畫,對他而言,這些母親認為醜陋的、骯髒的工業區景象,對他卻是具有意義的美感經驗。 

也因為洛瑞的執著於自己的審美觀念及自我繪畫的風格,他不臨摹風景、静物,不具優美柔和而討喜的作品,而是有其獨特的繪畫語言,他的「火柴男人」畫中人物的頭大大身小小,被母親視為不雅的造型,卻在日後得到許多的掌聲。畫中人物造型單調、前弓著身子低頭匆匆趕路、如同纖細的火柴棍般的人群。此被當時藝評家批評為「出自孩童之手的塗鴨作品」,卻成了洛瑞最特殊的風格。他觀察一切,畫出低層勞工階級的日常,他的關懷悲憫之情,藉著畫筆傾訴。1932年到1939年期间,是洛瑞生命中最艱難的時候,為照顧年老體弱的母親,他只能利用母親入睡後剩餘的精力去創作。這時的他已步入中年,但在這段時間的創作是他自認為他最好的作品。雖然母親對他的藝術只是批評,並非鼓勵,整天啐啐唸,並埋怨兒子不接觸上流之士,反而對低層勞エ有興趣。抑鬱寡歡的她,一直以未能躋身上流社會,而感到終身遺憾。但是洛瑞之所以能夠成為優秀的畫家,也歸功於他照料母親的這段苦悶日子,造就了他創作的高峰期。似乎「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fx_0001

片中經常出現洛瑞母親彈奏鋼琴的畫面出現,這些回憶是她最懷念的美好時光。她沉浸在前半輩子的生活光鮮,晚年與兒子相依為命的生活,年老體衰,而時常挑剔,洛瑞逆來順受,工作之餘照護著年邁的伊利莎白,只能在壓擠的空檔時間作畫,而這段艱困的人生卻留下日後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哲學家叔本華在談論人生時說,「生命可以比喻為一片刺繡。在一個人的前半生中,他瞥見刺繡的正面,而在後半生中,他瞥見其反面。反面不如正面漂亮,但卻更有益處,它讓人知道繡線織在一起的方式。」洛瑞在人生後半段時間在生活磨難當下,他的敏銳心思與不同視角的觀察力,為他留下了獨具畫風的傳世作品。 

終於有一天伯樂識得千里馬,他收到了一封寄自倫敦的信,藝廊老闆伯恩斯汀非常欣賞他的作品,他稱讚洛瑞的繪畫簡樸純真,沒有臨摩,沒有矯揉造作,而是以真實情感,畫出純粹的美感。洛瑞以「你的生活,就是我的生活。」的感同身受視野,傳遞了現實生活寫照。片中的他以十分感性的話語說出了「很高興看到別人如何生活」。他對每天賣命エ作,為求生而奮鬪的市井小民而感動。他作畫取材於此,也在這些圖像中看到了自己。除了現實社會的觀察外,他也以敏銳的觸角,與豐富的想像力,創作了他心眼中的人物,例如「長鬍子的女人」。母親以「我不對畸形的人不感興趣」回應,他還是致カ經營屬於自己的美感世界。 

日後他以此獨特風格傳世,在2013年倫敦泰德藝廊曾為他舉行了大型個展,即可窺見他用畫筆記錄了眾多畫家們無人觸及和問津的場景,這是他堅持自己的藝術理念,而留下他居處鄰近エ業區的那個時代的感動。他的素描和油畫主題描繪了附近的索爾福德(Salford)、彭德爾伯裏(Pendlebury)及附近地區(曼徹斯特)。他的作品受到英國民眾的廣大共鳴,揚名之後畫室、畫廊、美術館,一路發展,漸漸變成文化資源,供各種運用,包括經濟活絡、休閒產業、消費活動等等,在參觀英國藝術許多展覽空間裡,不難尋覓洛瑞的畫作印刷品。 

fx_0003

《洛瑞&火柴男人》由知名皇家莎士比亞劇場前任總監亞德里安•諾布爾擔任導演,與坎城兩大重量級坎城影帝提摩西司伯及影后凡妮莎蕾格烈芙攜手合作。有豐富劇場經驗的亞德里安•諾布爾以類似舞台劇大量對白、獨白的方式,呈現二十世紀一代畫家與母親之間相互依存,卻又充滿矛盾的複雜親情。可說是導演的大銀幕代表作。這部非俊男美女的卡司,而是中年及老年人的角色,影帝影后兩人在片中飆戲,精湛的演技,精彩絕倫。導演在拍片時表示,之所以選擇洛瑞與母親的這段生活片段拍攝,是因為自己深受洛瑞與母親之間糾結難解的親情吸引。令人感動的是洛瑞看見了大自然之外的美景,工廠、紡織廠、煙囪,都成了洛瑞眼中無與倫比的美好。但也由於他繪畫傳達了低層社會勞エ階級的真實生活生命力。也因此成為勢利、高傲的人們的眼中釘。 

不過,後來經由慧眼的畫廊主人挖掘賞識,為他舉辦了個展,獨特藝術語彙風格的作品,オ得以獲得廣大英國人的喜愛。 

一項介紹藝術家資料中顯示,洛瑞晚年被皇家藝術學會及曼徹斯特學院延攬,作品於2018年以500萬英鎊高價售出。他多次拒絕了英國首相頒發的勳章,並拒絕了勳爵的封號。以「我一無所有,我只是畫畫的人,如此而已,別無其他。」為了個單純理由創作的他,始終如一。洛瑞說,「我一生中最反感的就是任何形的社會分歧,我覺得我必須拒絕這份榮譽。」在片中也以字幕打出他拒絕受爵的實事。 

這部著名藝術家電影《洛瑞&火柴男人》,闡述一種非常特別的愛的形式,被選為愛丁堡國際電影節 閉幕片。此片由天馬行空電影公司發行,將於9月6日在台登場。 

MRS_LOWRY___SON_GRADED-8764_S675

發行此片的天馬行空電影公司提供有關《洺基&火柴男人》的導演及男女主角的資料如下: 

關於導演  亞德里安.諾布爾Adrian Noble 

1950年7月19日生於英國奇切斯特,1990年至2003年擔任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藝術總監兼首席執行官,曾獲得超過20次勞倫斯・奧利弗獎提名。1996年亞德里安從劇場跨足大銀幕,同時也持續在劇場界發光發熱。此次電影作品《洛瑞&火柴男人》可說是亞德里安的大銀幕代表作,與兩大重量級坎城影帝、影后攜手,以類似舞台劇大量對白、獨白的方式,他在電影中忠實呈現了洛瑞在未成名前,慘遭當代藝評人嘲諷其作品「幼稚、不專業,就像孩童的隨意塗鴉」。然而,隨著時間流逝,洛瑞獨特的自我風格、貼近生活的藝術魅力漸漸受到越來越多人喜愛,逐漸聲名大噪,成為當代受到矚目的藝術家。 

導演表示,洛瑞幾乎可說是一個全職的照護者,用盡心カ照顧著將他作品視如敝屣的母親,她無法接受兒子的作品,因為那些作品描繪的工人階級、貧窮生活,都是她所不樂見的,同時也刺痛了她一心渴望晉升上流,卻始終窩居下流的痛處。而這便是這對母子之間最難解的課題。 

 

 

關於演員 

男主角  提摩西司伯(Timothy Spall) 

1957年2月27日生於英國,是一名英國男演員,曾在《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以化獸師彼得佩迪魯一角而聞名全球,並曾在《王者之聲:宣戰時刻》中神還原前英國首相邱吉爾。其他知名作品還包括《香草天空》、《末代武士》、《波特萊爾的冒險》、《曼哈頓奇緣》、《瘋狂理髮師》等片。提摩西自1990年初次與英國名導麥克李合作《生活是甜蜜》後,便成了麥克李的御用愛將,一路攜手合作《秘密與謊言》、《酣歌暢戲》、《折翼天使》等片,2014年兩人第五度攜手合作的作品《畫世紀:透納先生》更讓提摩西攀上演藝高峰,以啟發「印象派之父」莫內的偉大畫家威廉透納一角,橫掃國際七項演技大獎,並榮登67屆坎城影展影帝寶座。此次,提摩西也繼將生命全奉獻給繪畫的狂熱畫家透納先生之後,再次挑戰演出英國二十世紀傳奇畫家L.S.洛瑞,將洛瑞面對母親尖銳言辭和不諒解的挫敗,以及對於堅守「我只是一個畫畫的人,將用畫筆紀錄下真實人間」的信仰傳神演繹。 

 

 

女主角  凡妮莎蕾格烈芙(Vanessa Redgrave) 

1937年1月31日出生於英國演藝世家,父母親和姊妹都是演員,60年代初期加入皇家莎翁劇團,逐漸建立了劇場的知名度。1966年應英國名導卡萊賴茲邀請,演出《摩根》一片,並以本片一舉獲得坎城影后殊榮,從此成為英美影壇的紅星。1997年憑著《茱莉亞》獲得金球獎及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生平共獲得六次奧斯卡提名,其中包含《此情可問天》的最佳女配角提名。現已年過80歲的凡妮莎至今仍持續不懈參與演藝工作,時至今日仍有許多作品問世,近期電影作品有:《最後相愛的日子》、《暗黑冠軍路》、《白宮第一管家》等片。此次在片中飾演畫家洛瑞的母親,總是臥病在床的她一心渴望脫離貧困、充斥工人階級的小鎮,卻始終事與願違,一股腦的憤怒只能宣洩在兒子和兒子筆下那一幅幅充斥工廠、煙囪、人群的畫作上。 

在一項藝術資訊顯示,洛瑞畫作的藏家更是各個大有來頭,除了英國女王外,還有綠洲樂隊主唱諾爾・蓋勒格、英國傑出的演員伊恩・麥克連爵士。2011年伊恩・麥克連還因不滿泰德美術館20年來只展出一幅洛瑞的畫作,發起「洛瑞運動」要求美術館展出更多洛瑞的作品;諾爾・蓋勒格更坦言綠洲樂隊的經典名曲《The Masterplan》MV正是受洛瑞的畫作啟發所拍攝。 

推薦指數:8分(滿分10分) 

此篇影評在2019年8月30日發表於蕃薯藤電影特區 

 

arrow
arrow

    林朵兒的觀影隨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