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0x1920-01
(圖片來源:聯影公司)
 
跑過近20年的藝術新聞,曾與留學歐美的藝術家偶有交流,有別於國內藝文生態,在世界藝壇與普羅大眾時有接觸的行為藝術展演,常是受人矚目引為話題,不必藉由任何媒材,所有的意念由行動展現,既是十分直接闖蕩,也能强烈地表達創作者所釋出的訊息。五花八門的藝術形式,就行為藝術領域而言,活躍於當代藝壇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可說是此中佼佼者。
 
 
在跑藝術期間,常會閱讀世界藝術刊物,即對富含以行動身體語言來展現創作者的思考概念的行為藝術相當有興趣。而想去瞭其欲探究的本質為何?身體展演能訴說所有自我的創作理念嗎?就一個創作者而言與觀眾的互動溝通的過程中,也是行為表演藝術的重要一環。在國內這些作品並不多,當看到聯影電影公司有了《凝視瑪莉娜2》(Homecoming )的試片機會時,則不願錯過,觀後真的頗為震憾。以一位女性藝術家可以肆無忌憚地完全凸顯她的創作理念,是如此地熱情與赤裸,全然拋開過去,沒有任何包袱,尋覓靈魂深處之悲鳴,無盡低迴,也大膽前衛,充份表達她追求全然的解放與自由。從這部紀錄片中,可以窺見這位活躍於國際行為藝術家所思所想的創作源頭,及其廣為授徒,以母親之姿將其作品透過一些弟子重新演繹,透過此由新世代傳承了她所欲表達的意念,甚至有了更新一層的詮釋。
 
 
今年75歲的塞爾維亞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在2014年被〈時代雜誌〉選為百大深具影響力人物之一,她以身體與精神的痛楚顛覆藝術形式,大膽前衛的作風,赤裸表演呈現屬於她的藝術理念,其中不乏被深受壓抑而力求解放的對自由渴望,與自我追尋。她的毫無所懼風格,幾乎大部分作品都被視為行為藝術中的經典之作,從而奠定了「西方行為藝術教母」地位。難能可貴的是現在她仍在藝術第一線上拼搏,她與情人烏雷(Ulay)的作品「Art is Easy」至今仍令人印象深刻。
   
 
行為藝術跟表演藝術有所不同,行為藝術並非傳統類型的重覆,而是接近視覺藝術類的概念藝術,天馬行空無所不包。莫維奇藝術從1976開始,於阿姆斯特丹創作了「The Other」即受到廣大注目。我與一位藝術工作者談及瑪莉娜的作品時,都認為若以女性主義,及其對性與自我紀錄的角度來說,她算是極為成功的一位。在1970年瑪莉娜即是東歐深具批判性的藝術家,她和藝術家男友烏雷合作,忠於自我與藝術,他們心靈互通,舉止一致,尤其最令人興味的作品「情人」留給世人深切的記憶。他們1988年從長城兩端開始步行,好不容易重逢,而後分道揚鑣。這件沒有結局的作品傳世也經典,訴說愛情可能無法長存的荒謬,而婚姻也並非是情愛的終點。
 

homecoming-marina-abramovic-and-her-children

瑪莉娜看起來有著塞爾維亞女人的強大風格,她厭惡共產黨制度下極權政治,經常以作品批判被壓制的專制社會形態,前衛而赤裸的大膽作風,痛斥共產極權,有著解放、追求自由意念。從她發表的作品當中,即反映了對共產主義的深深不滿。例如「紅衛兵」作品一直令人感受她極其反共的政治傾向,穿著制式綠制服,拿著長槍目面可憎的紅衛兵教頭,激浪派跨類型的一位,强烈以反諷形式控訴共產體制。她擅於反諷作風,直批現代文明的虛飾。她可以褪去衣冠,一絲不掛,掀去所有偽裝,以全裸打入原形,諷刺虛假形式。
 
 
在此紀錄片中,還有她用刀刻畫出五星旗圖案、任由鮮血直淌,忍受血流如注的痛楚,等於以自殘方式,强勢作為她的展演藝術作品的行徑手段。片中所談有限,她的許多行為藝術作品,常散見於網路或藝術雜誌上,表面上看似在諷刺東歐人,同時也有反思了西歐文化的意喻。
 
 
集身體藝術(body art)和偶發藝術(happening)於一體有別於其他繪畫形式的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由個人或群體行為構成的一門藝術。以藝術者的身體作為媒介,及其行為作為一種藝術表達方式,不受任何時間,地點限制,藝術者的行為,與觀眾進行交流。曾在《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死後》一書中看見了瑪莉娜早年在南斯拉夫期間構築她藝術基底的歷程,及她不斷挑戰自我的實驗精神,總是走在前衛浪頭,引領風騷。正在院線上映的電影《凝視瑪莉娜2》,紀錄這位為藝術拼搏的女子傳奇人生,藉著流暢影像訴說,更直接彰顯這位女性藝術家無所畏懼,衝鋒陷陣與永不放棄的熱情執着。從書中對她的瞭解,到紀錄片中影像的呈現,多面向作品在美術館展演片段,尤其她五十年藝術生涯的史詩級回顧大展「清理者」巡迴歐美各地展出及至她的故鄉塞爾維亞,都在片中點滴細數。阿布拉莫維奇在紐約舉辦回顧展,除了展出四十年來的作品、年輕藝術家重新演繹其經典之外,還發表作品「藝術家在場」。連續3個月、每日8小時,她在長桌一端,與1千多名觀眾,進行一對一的1分鐘對坐凝視,靜謐地感受人與人之間情感能量的流動。展期最後一天,舊愛烏雷來到了會場與她對坐,他們彼此凝視,靜默而深情,最後双方握住了彼此的手,淚眼婆娑的那一刻,感動了在場的觀眾,成了經典歷史畫面。
 

Arte_157496122_17076478_1706x960

 出生游擊隊家庭的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從小在軍事化家庭,嚴峻管理下,缺乏温暖,一直以來用身體為載體,時間為媒介,以十分前衛作風赤裸呈現,挑戰各種行為語言極限與世俗社會認知。導演米利科維奇(Boris Miljković)《凝視瑪莉娜2》一片中多方呈現了她對抗共產體制威權的吶喊,以全裸以對解放自由及對自身肉體的自殘,在在反映這位身心深受壓抑的女性藝術家對極權封建的强烈抗議。她說,一生追求的便是自由,為此可以全然不顧,有著不自由勿寧死的豪邁。從她的力抗威權,用盡力道來闡釋她所追求的自由信念,有如奮戰不懈的自由鬪士,充份以反諷形式,激烈手法來傳遞她所堅信的自我追尋。
 
 
不斷在國際藝壇以强烈自我風格出現在每次的行為表演藝術中,瑪莉娜擁有了廣大的群眾支持,當他們屏息觀賞並參與其中,也從事了她行為藝術的互動交流,將己身的視野關注在互為表裡的觀念運作之中,所有的凝視,也許只是刹那,但穿透一切,深植入裡。「藝術家在場」與1675名觀眾對坐凝視,直透入內,其中她與烏雷的對望凝視更是經典,成了歷史永恆畫面。她可以很深情、温柔,也可以強悍、威武,她行為藝術渲染力道可說強大。
 
 
她的創作動力與她的出身背景關係密切。瑪莉娜出生在南斯拉夫貝爾格勒的游擊隊家庭,從小受軍事般教育,父母對她期望甚高,她在冷漠缺乏愛的環境裡,事事被要求完美,動則得咎,欠缺鼓勵,年少生活有如黑暗歲月,時常被壓抑,而感到沮喪。在這部影片中即從她的憶往訴說中,多少瞭解她為何以十分赤裸的强烈風格,來宣示她對追求自由的渴望。在深受游擊隊父母的軍事管理的極度箝制下,她痛恨共產主義的某些不合人性行徑,甚至覺得一片黑暗,永遠的短缺。在對抗極權的强度反抗下,她的叛逆思維十分直接地反射在作品之中。難得的是,她每件作品期待在人與人之間產生共鳴,那是最美妙的經驗。透過創作她尋覓自我,得到空前的釋放,並藉與觀眾溝通交流,展現及延伸了行為藝術更深邃意義及超遠的演繹,在心領神會之中締造藝術創作的能量。這是她個人精神靈魂出口,也藉由群眾的參與之中,產生了更强大力量。 

 

 
她作風大膽前衛,激烈行動演出,引人矚目,但也傳遞她的創作理念。她對共產集權極盡批判之能事,可以窺見她在封閉思想與教條管教下,力求解脱,試圖離經叛道,衝鋒陷陣出自己的一條道路。瑪莉娜訴的童年並不快樂,並因父母親的管教方式,造成難以抹滅的陰影,成長過程相當辛苦,甚至有時覺得恐慌,缺乏安全感。斯巴達教育方式的父親為了教會她游泳,竟將她丟入大海中而後離去;父母爭吵之時,她被母親當成出氣筒,時被修理,甚至還被關進衣櫥裡,不但要求她潔身自愛外,還規定晚上十點前必須回家。雖然父母親專制嚴厲管教,但仍讓她進入貝爾格勒美術學院。在接觸藝術之後她海闊天空,將家中教條拋諸腦後,一同習藝的朋友,有不少反抗體制的朋友,志合道同,透過OHO行為藝術團體,從此她開始探究身體藝術中不可抗拒的潛能與力量。當時23歲的她,提出第一個表演行動計畫「和我一起洗」,雖被拒絕,但卻無法阻止她行動藝術表演生涯。

MA-SKC-09

 
片中有不少這位行為藝術教母的著名作品,在她豐沛的創作過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和德國藝術家烏雷的愛情故事。她在一場阿姆斯特丹演講上,結識了大她3歲的烏雷。他們是靈魂知己,內心深處都有著孤獨與漂泊之感,也同樣能够承受和超越極限,甚至有相同的創作理念,進而發表「藝術至上」宣言。相交20年兩人有許多行為表演作品,無縫接軌的默契誕生了不少令人矚目作品,例如「時間中的關係」、「無法估量」、「靜能」...等,這些探討信任及傷害等議題的行為藝術,都是他倆情投「藝」合之下的絕妙之作。這對在行為表演藝術堪稱完美搭檔,正如身心相投的伴侶,本來打算完成沒有觀眾的共同創作「情人」之後結婚,結果卻因此而走向分手之路。在此片中看到瑪莉娜的細訴,不由得令我黯然神傷。本來一件美麗的愛情作品,最後沒有任何結局,而是各分東西,他們各自表演了最精彩的旅程,但留下的卻是無言的分離,也許沒有結果,才是最好的結局。兩情若是長相憶,又豈在朝朝暮暮,所有生離死別,也許過程甚於一切,曾經有過,相知相解,又何必長相左右?他們以另類方式詮釋了另類情侶的超越關係。只要跨越時空,長途跋涉,各自擁有一片天地,又何必一定要相互擁有?
 
 
一向對愛情故事特別有感的我,行為表演藝術「情人」真的令人動容,不只感慨良多,也些許惆悵。這是瑪俐娜與烏雷共同創作的最後一件。1988年,瑪莉娜和她的前愛人烏雷(Ulay)從中國長城的兩端走過,在他們的演出計劃「情人-長城」(The Lovers – The Great Wall Walk)中,他們分別從長城的兩端,烏雷從戈壁沙漠,而她從黃海開始行走,本來預計在中間相逢而後結婚,結果他倆走了90天2500公里之後,在相遇之時卻選擇了互道珍重再見,這對行為藝術相知相惜的靈魂知己,為彼此親密關係畫下了句點。他們共同創作了令人難忘的作品,均是各自藝術展演邁向高峰的極大助力,而這項沒有觀眾隨行的行動表演,瑪莉娜視為是一項生命歷程演出。這段關係的結束雖然是理性的抉擇,然而多年的扶持回憶,事如春夢了無痕的傷感,仍是令人遺憾的。
 
 
2010年瑪俐娜在紐約舉辦了40年回顧展,除了重現她的創作外,並由年輕藝術家重新演繹其經典之外,同時發表了「藝術家在場」。連續3個月、每日8小時,在長桌一端,與觀眾進行一對一的一分鐘對坐凝視,靜靜體驗人與人之間情感能量的流動。展期中,烏雷來到現面對面凝視。從剛開始沉默的兩人,在相互對望,所有回憶湧上心頭,思及過往種種,兩人禁不住淚眼婆娑,而後緊握著彼此雙手,這一刻成為此項展覽的最難忘的畫面。在這部紀錄片中最令人動容的鏡頭,相知相解的往日情懷,在他們彼此凝視的刹那裡再次浮現,也許分手是為了走更遠的路,各自千山萬水長途跋涉走來,相遇即是久別重逢,但未必由婚姻印證情愛,也非長相廝守就是一輩子自由,他們的「情人」作品,詮釋兩情相悅可以無限大,婚姻並非必然選擇。透過行為表演藝術,這對藝壇情侶在眾目睽睽之下的深情演出,將「藝術家在場」的情緒推昇到最飽滿。這項大展觀眾達85萬人之多,轟動一時。
 

Marina-Abramovic-The-Cleaner-MOCA-Belgrade-2019

兩年後,由馬修˙艾可斯執導的紀錄片《凝視瑪莉娜》問世。該片以「藝術家在場」為敘事主軸,平實細膩地記錄整個布展及演出過程,同時回顧阿布拉莫維奇的早期作品,以及她與烏雷的共同創作。淋漓盡致地呈現她對愛情、藝術與生命的關懷。
 
 
 家庭因素帶給瑪莉娜侷限,不能發揮自我,而從藝術中獲得無比的解放面對恐懼,她以身體為載體,時間為媒介,以各種極限挑戰社會認知,同時解放自我。在許多自殘或赤裸表演之時,她感受到全然的自由與不羈,看似放浪行骸,即是最真實的自我對話與觀眾裸程交流,即使是用刀割血流,她也感到淋漓盡致地酣暢,那是絕對的自由,將自己拋出至一絲不掛地赤誠對白,毫無限度的極致痛楚,擺脱了束縛,全然自由再如何身心受創則一點也不在乎。瑪莉娜呈現議題手法相當强烈,常利用裸體和自殘方式,挑戰精神與肉體存活邊緣,異想天開,渾灑自如。可說行事風格相當獨特。她曾與骷髏同睡,並將鞭子、手槍交由觀眾對她任意處置等,製造了刺激視覺與感官的難以抹滅印象。
 
 
片中也紀錄了她在一九九七年威尼斯雙年展上,發表「巴爾幹巴羅克」,獲得了金獅獎最佳藝術家。這件作品源自她自身對共產主義唾棄與極端厭惡之反射。在此之前的1992年南斯拉夫共和國解體,波士尼亞族和塞爾維亞族爆發波士尼亞戰爭,造成大屠殺及波士族女性遭性侵慘劇。阿布拉莫維奇為了哀悼巴爾幹衝突,她直接拿出了實體牛骨在在地下室會場,連續4天重複清洗牛骨頭七小時,鮮血淋漓充斥展場,現場表演不斷重複清洗動作,以此複製大屠殺悲慘景象,同時影射血流成河與死亡的氣味與痕跡,以現身說法來譴責國家因戰爭犯下的罪行及無法洗淨的恥辱。
 
 
瑪莉娜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大膽、赤裸,前衛,許多經典令人難忘。她所傳達的創作概念,可說獨領風騷,有著語不驚人誓不休的狂妄,熱血澎澎湃到淋漓盡致,將整個身心全豁了出去,以極大的渲染與誇大的演出來傳遞她的創作理念,有的甚至怵目驚心,過目難忘。雖然她解放了被壓抑的自我,但反射出來的力道卻是叫人瞠目咋舌。這種令觀者不得不涉入的情境連結,或可說是她强大魅力所在。她在影片中強調:「我真正想要的是自由。」這也正是她創作精神所在。
 

MV5BMjYyMDkxZmYtZGMwZi00NWIxLWIwMTEtNTI5YzdkNzcxYzc1XkEyXkFqcGdeQXVyMTc4MzI2NQ@@._V1_

 《凝視瑪莉娜2》紀錄片
主要分為兩個故事主軸,包括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的生活故事,還有有關她2015年成立的瑪莉娜學院​(Marina Abramovic Institute)。她讓年輕的表演藝術家,透過重新詮釋她的表演,來突破自己的身體極限。這部紀錄片在多項國際影展受到矚目,包括明斯克國際影展  最佳紀錄片 的提名、聖保羅國際影展 最佳影片 提名,以及義大利國際影展天空藝術獎、華沙國際影展  自由精神獎...等。

 

 

聯影公司提供的電影資料如下:

 

【關於導演】塞爾維亞電影導演、編劇、廣告創意總監和作家 米利科維奇

米利科維奇(Boris Miljković)在貝爾格勒藝術大學戲劇藝術學院電影與電視導演系學習電影導演,並獲得了文憑。他與布拉尼米爾.迪米特里耶維奇(Branimir Dimitrijević)一起成為創意二人組(Boris&Tucko)的一員,並且是80年代許多電視節目和電影的合著者和導演,其中包括多部電視連續劇, 1989年,在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和休斯頓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展覽中介紹了他的當代錄像作品的一部分。近十年中,他製作了數百個電視廣告,音樂影片和劇院預告片。同時也是作家以及塞爾維亞MTS視覺藝術節的發起人之一,也曾擔任塞爾維亞廣播電視(RTS)的創意總監。

 

【關於藝術家】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 Marina Abramović

瑪莉娜1946年11月30日生,用身體與精神的痛楚顛覆藝術形式,奠定「西方行為藝術教母」地位,每件作品都被視為行為藝術中的永恆經典。2014年被《時代雜誌》選為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瑪莉娜從70年代起即以先鋒者之姿,致力於「身體力行」的行為藝術,至今逾40年,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行為藝術家之一。

 

她以身體為媒介,用各種激進的表演挑戰社會認知,甚至屢次將自己推向身體和精神的極限。她的創作大量且驚世駭俗,曾與骷髏同睡,將鞭子、手 槍交給觀眾對她任意處置等,還多次差點因表演喪命,引起相當大的震憾。這些看似狂顛的行為,其實與她的成長歷程有很大的關係。出生於南斯拉夫的她,父母都是共產黨遊擊隊員,母親的軍事化教育讓親子關係冰冷而僵化,對母愛的缺憾成了她不能掙脫的心結,許多作品都隱含對母親強權的無聲抗議。

 

瑪莉娜的表演注重與觀眾之間的微妙關係,她以行為藝術為核心,逐漸鋪陳了一條包括現場表演、影像裝置、戲劇、電影等多項元素、充滿激情的藝術道路,並以推廣行為藝術為職志。她在藝術上的奉獻也深受肯定,曾在1997年獲得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2003年獲紐約舞蹈與表演藝術獎,及國際藝評人協會最佳商業畫廊表演獎等。

 

 

推薦分數:8

 
arrow
arrow

    林朵兒的觀影隨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