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輝洪、希望行銷)
藝術展現多元化,也可多樣性,不同距離美感作品,賞心悅目令人歡愉,也能貼近群眾揭露最真實的面貌;以各種形式觸動觀者心靈,不管美或醜之作,都能引發聯想創意交流和共鳴。繪畫是十分直接語言,藝術表現形式可以多樣,理當兩者合而為一,但因過度炒作而無法兼顧內涵時,或將崩壞虛空流於形式。當前的藝術商業氣息濃郁,常在包裝與操縱下,當有所為而為之時,大大折損了藝術的純粹性,脱離了創作本質,往往現象與議題充滿矛盾。許多不為主流社會接納的次文化悄然發酵,是否經得起歷史的考驗,或以另類顛覆之姿力求突破,强力訴求方式而引發話題。類革命的反動力量,亟待衝破體制重圍,如浪潮般滾滾泅泳而出,也有著不得不潮退的現實景象;在此之下突發奇想,另闢谿徑,更以出驚世之舉,嘲諷了藝術界某些面相。
帶著一股對現實社會不滿的反動思維,街頭藝術家以塗鴉方式在1960 年末至1970年初,甚至80年代將紐約和歐洲巴黎及柏林等的街頭巷尾及圍牆當成畫布,表現了他們對現實社會不滿情緒。當時這些藝術家帶著叛逆性格,藉在城市中非法繪畫引起了民眾的注意。40年前我曾在紐約旅行,那時地鐵車廂滿是塗鴉痕迹,幽暗而髒亂,當地治安也堪慮,晚上9點後不宜街頭閒逛,大多形色匆匆趕路返家。那是較不好的年代,事隔多年後我再度自助旅遊紐約時,經過紐約市府整頓改觀後,地鐵已乾淨許多,不見塗鴉痕迹,世界大都會的迷人風采依舊,各種藝術蓬勃發展,尤其看了多齣百老匯的舞台劇,令人回味無窮。不管何時當地的酒吧夜生活仍然精彩,但是都在較安全的街區裡。首次到紐約看到了街道巷弄許多塗鴉繪畫,有的五顏六色圖案鮮明,有的則黑白兩色大塊地盤踞在牆壁上;在昏黃燈光下,映照寂寞的長巷景象,更顯得人在異鄉的孤獨感。然而多彩多姿的多元文化及藝術的百花齊放,仍讓我對當時的世界藝術之都,充滿了期待。白天不是一整天參觀美國大都會博物院,就是訪談在紐約蘇荷區的華人藝術家,並不停地穿梭在每個藝廊裡,看了各種不同形式的作品。那時紐約藝術百家爭鳴,世界現代藝術工作者齊聚在這民族大熔爐之所,還記得「壞畫」(Bad Painting)也在畫廊裡展出,幾乎多元多樣藝術廣被接納,紐約世界藝術之都包容力强大,有著海納百川氣勢,街頭的塗鴉藝術也蔚為風氣。
最近看了有關塗鴉藝術的紀錄片《藝術恐怖分子- 班克斯》(BANKSY and the Rise of Outlaw Art),電影中除了詳盡介紹世界知名的反骨藝術家班克斯行走塗鴉繪畫旅程,以及其撼動世界藝術拍賣市場的碎畫驚人之舉之外,還細說塗鴉藝術歷史,其中有關紐約地下鐵的那段,令我回想起40多年前流連紐約街頭探訪藝術的日子。那是採訪藝術新聞的職涯裡,報社以一個月左右開闢了《美國訪藝錄》的專欄報導,登錄了我在異邦採訪藝術的所見所聞。我記得當時旅居紐約的一名華人畫家在傍晚被搶,因所帶的現款不為搶匪滿意,而不幸地被捅了一刀。可見那時紐約的治安如何令人擔憂,而街頭巷尾及地鐵車廂多處有著醒目的塗鴉之作,街頭畫家以此向社會表達了無言的抗議。看到這部電影中細數塗鴉盛行於紐約低層社區時,勾起難忘回憶,深有所感。片中也同時提到與當時流行的饒舌音樂及嘻哈文化的密切關係。1970年代的紐約由非裔及加勒比海裔美籍的年輕人,以嬉哈音樂及有著雜技獨舞風格的霹靂舞,和精力旺盛的怪舞(freak),在街頭巷尾尬舞,從當初流行的地方現象嘻哈舞曲,及不斷出現在城市街頭的塗鴉作品,不管在聽覺及視覺語言上都形成了一種嘻哈文化藝術,這種突如其來的潮流大多是在紐約市經濟較為貧困的社區。塗鴉藝術與嘻哈音樂文化崛起的背景,幾乎是如影隨行。當時紐約的布魯克林等地,常是犯罪、毒品泛濫之所,有的失業、失學青少年無所事事,到處塗鴉亂畫在公共建築或地鐵車廂內外,有如發動革命般傾洩他們不滿情緒,帶著反抗的力量及衝動。當你一無所有時,塗鴉不只是表達心聲而已,而且沉溺在破壞的快感之中,令人腎上腺飆升,很少有人會寫上名字,大多數是隱姓埋名街頭,幾是藏匿不欲人知。這些行為雖反映了某些社會脈動,但仍為大部分民眾所不容。有人形容當時的地下鐵被塗鴉到有如被「轟炸」過。許多塗鴉的年輕人渴望被看見,希望能就此一夕爆紅,搭上這班流行列車。在這非法的取締年代,卻也只能鋌而走險,1983年塗鴉的地下世界因而被描繪成次文化現象。
在當代深具知名度的英國藝術家班克斯,一直以來被認為是社會運動份子,他常神出鬼沒地出現在地球一隅,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將塗鴉作品展現在某個街頭,因為他的行蹤無從察覺,也不愛自我標榜,看似神秘詭異,然而卻常有驚人之舉。最有名的莫於過前幾年在蘇富比藝術拍賣會上,他自行絞碎了自己的拍賣作品《氣球女孩》(Girl with a Balloon,2006)而震驚世界藝壇。他以另類表演藝術來詮釋始終如一的創作理念:「一切從破壞開始」他一直不斷對抗體制,不媚於世俗的功利主義。這是拍賣市場上首椿的由藝術家自行銷毀作品事件。不久之後,他在社群網站發表這項破壞他自己作品的畫面紀錄,同時引用了畢卡索(Picasso)的名言:「對於破壞的嚮往,同時也是一種對創造嚮往。」 (The urge to destroy is also a creative urge)他認為破壞也是另種創造的源頭。這與他長久以來的反社會行為的藝術創作行為並無矛盾,他就是不屑於世俗的價值論定,而以實際行動來反諷這個虛榮浮華世界。
從街頭塗鴉開始顛覆權貴,反政治社會體制,非法在各處以表達他的創作理念,一步步闖蕩出來,有了響亮名號「班克斯」已躋身藝術拍賣市場寵兒。然而碎紙事件雖具有嘲諷意味,但我認為這也是他標新立異的一種另類行為藝術。相當諷刺的是藝術並非無價,如此有如操弄的藝術行情更為水漲船高,他弄碎的作品竟比原來價碼高了許多而為人收購,此舉凸顯了藝術商業市場的某些荒謬性。班克斯反諷當代藝術遠離現實市井小民生活,對當前藝術市場被炒作哄抬,他利用紙模塗鴉方式在被視為在牆上作畫的非法行徑,挑戰了政府的不能隨意破壞他人資產的法規。他在街頭塗鴉作品包括「親吻警察」、「打掃的飯店女僕」等多幅錯置畫作已在塗鴉藝術史上留名。當時出現在牆上的繪圖被英國當局認定違反法律,塗鴉常是一出現街頭即被政府用油漆覆蓋或清除。直到2009年他在藝界聲名大噪,英國布里斯托的一間美術館提供給他一個空間創作,他以紙模塗鴉多幅作品展示其內,當時引發了大量民眾注目,大排長龍的參觀人群,轟動一時。有人說班克斯混在群眾當中,但真實如何,也只是無人知曉的撲朔迷離。
除了碎紙事件,他到紐約展出之時,特將自己的簽名作品放在中央公園設立的街頭藝術家攤位,以每幅60美元出售,賤賣作品也是引人矚目之舉。這些每幅價值超過2萬英鎊的畫作,在街頭擺攤乏人問津。他在視頻紀錄了一整天中午時才賣出第一幅畫,另一位婦女買了兩幅小畫給孩子;一名來自芝加哥的男子為了新家裝公飾牆壁買了四幅畫。他擺攤一天,共賣了420美元。這是他對藝術商業行為的一種試探,在美術館、藝廊、拍賣市場與街頭攤位,同樣一幅原作經過包裝或在不同的場域,價值真有天壤之別? 也在考驗著一般人對藝術品的認知,真品與膺品的分辨,在地攤上的就一定是假貨? 在藝術拍賣市場上價值連城藝術原作真跡,也許在想像不到的街頭巷弄間販售,藝術成為商品之際,高級與通俗的場所裡的價差如此之大,藝術品正如有價證券般受人操控之時,同樣的原作又怎能以價格來定奪其價值及意義呢?此舉在探索藝術商品化之後,烘抬炒作下的藝術市場行情,拱至位居高高在上的殿堂,一旦墜入市井凡塵,有若被打入原形,乏人問津的淒涼局面,實在是極其荒謬與諷刺的。
來自街頭的塗鴉藝術家常以逆向操作製造話題,對於藝術市場促銷手法也走入了街頭,沒有價格標籤的藝術創作是他極欲自我挑戰。在班克斯的塗鴉作品中常具批判性,藉此表達他的反戰思想,並且大大諷刺了獨裁政治,以及資本主義社會。這些敏感議題令當局者顔面喪失,班克斯因而遭被控逮捕,但神出鬼沒的他仍未真正現身。班克斯不認為藝術可以遠離群眾,他在街頭塗鴉的作品大多事先製好了模板,然後噴墨而成。為了可以快速完成,所以構圖不致繁複,可說大多以單色系為主。也因為他可匆忙完成作品,所以難以在現場被人發現。在《藝術恐怖分子-班克斯》片中不斷重複這位與主流藝術圈對立的他,不斷遊走在世界各角落,去闡揚他認為藝術貼近地氣,無法脱離社會低層的信念。他的作品在被人忽視的街頭巷弄裡或髒亂的貧民窟,還有斷垣殘壁的戰地...等地冒然出現,帶著反社會、反戰思想來對抗所處世界。他關心社會低下階層及難民,接近貧苦百姓,以「老鼠」標幟在作品中强烈表達對階級意識的嘲弄,其中帶著悲天憫人的心情。他同情社會低層弱勢族群,他希望地下勢力可以因為團結,及發揮每個人所長,期待總有一天得以翻轉。在反骨的藝術行徑裡,可窺見他對弱者的可敬善意。
大膽對抗體制的班克斯另項驚人舉動,便是偷偷地將自己作品搬到了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及巴黎羅浮宮和倫敦泰德美術館之中,與藝術史的名作並列展出,而不為人知。被他巧妙運至館內的作品中,一幅軍官手持噴漆罐,背景則是諷刺的反戰塗鴉的作品長61公分、寬46公分,竟展出數日後才被發現。他在危險和快樂之中,不斷嘗試一般藝術家難以達成的任務,自負,也狂野,許多奇想,都為當代藝術圈留下了雪泥鴻爪,探索美術館的表演藝術更是令人驚艷。
長久以來班克斯的身世成謎,神秘到家,他從不出現在鏡頭前,雖然他讓藝術走入群眾,但他不願現身人群之中。有人說他是真正的藝術家,一點不在乎名利。由美學上來看,藝術的美與醜很難界定,也是複雜的課題,是否賞心悅目就是好藝術嗎? 當嘲諷作品異化或變形,甚至扭曲到極其荒謬之時,而能引起觀者共鳴,也可以是種反骨或顛覆原有的美感經驗。一些看起來醜惡的,也可能轉化成美的認知。直接硬幹市場拍賣體制的碎紙事件,史無前例班克斯所破壞的《拿著氣球的女孩》,另類行為藝術表達對當代藝術市場炒作畫皮的強烈抗議,此舉正如數年前他在街頭某個角落,肆意塗鴉的反動突發意念,表達了他對社會不滿,及藝術商業掛帥拍賣市場的不屑與嘲諷。雖然如此,有些國內藝術家不以為班克斯只是對媚俗的行動藝術,而有人則認為是一種嘩眾取寵的表演。
在《藝術恐怖分子- 班克斯》片中,非常詳細回溯塗鴉藝術的源流,及當今最著名的塗鴉藝術家英國班克斯的崛起,他特立獨行而轟動國際藝術界的驚人之舉,還有實驗性的探試藝術商業行為之荒謬現象,更大膽地向體制挑戰入侵美術館,引起軒然大波。他以另類藝術形式顛覆主流與權威,用塗鴉精神闖蕩江湖,愈戰愈勇,將此源自街頭的次文化藝術高高舉起,與藝術殿堂的傳世之作,擺置同一展示空間,大大闡揚關心普羅大眾的塗鴉藝術並不亞於世界名作,藝術欣賞不分階級,在街頭巷尾的作品同樣可以走入美術博物館,或頂尖畫廊如英國泰德藝廊。雖然是以非分入侵,班克斯的反骨作為大力展現了他挑戰體制的强烈企圖心。若說班克斯是當代最享盛名的塗鴉藝術家一點也不為過。班克斯以不同方式宣揚他的藝術理念,扮演了畫家及行動表演藝術家角色,也身兼電影導演。他的盛名登上了美國時代雜誌(TIME)封面,同時被選為具有影響力的百大人物之一。在這個名利社會驅動下,不少好萊塢社會名流收藏他的作品,他以其顛覆權貴的特立獨行表現,的確製造了不少名氣,水漲船高,他的作品畫價不菲,躋身世界藝壇,在拍賣市場風起雲湧,可說史無前例。這是其他塗鴉藝術家所難望其項背的。
雖然班克斯以塗鴉藝術家之姿勇闖藝術叢林,挑戰體制,製造了許多話題與異議聲音,然而他在國內藝術家的眼中是否真是如雷貫耳不折不扣的藝術家嗎?與幾位畫家和藝術史好友談及,他們各有不同見解。對於班克斯的塗鴉及至在拍賣會場破壞拍賣品的行動藝術,曾任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的畫家張振宇認為班克斯是位很棒的藝術家,有感而發,言之有物。畫家王文平表示,班克斯認為塗鴨是一種地下階級的報復,所有行為依此延伸,亦合理解釋拍賣碎紙事件。旅居法國研究藝術史哲學博士董瑞珠頗欣賞班克斯的創意,她覺得他幽默而有詩意,尤其善於政治引喻,且具有批判性。她十分享受法國每個街頭的塗鴉藝術,在巴黎十三區有一整條街都是,不僅狀觀,並充滿了趣味性。不過也有不少藝術工作者不以為然,當我問及覺得班克斯的塗鴉藝術如何?到碎紙作品的破壞是否另一種行為藝術?具有嘲弄、反諷炒作或拍賣的藝術商業化市場意味,畫家郭少宗表示,行為藝術的首創者,有其歷史上開拓(發明)的前衛價值性,跟隨者再續,只是跳樑小丑。他認為班克斯的碎紙,更是淪為詐欺、低俗之徒,頂多反諷也是自損,他極為不喜此類藝術。從現代藝術發展觀之,班克斯當然並非行為藝術首創者。只是他將拍賣作品放入碎紙機的這件行為,牽涉到表演行為。他認為這是故做驚天之舉。肯定這「行為」(舉動)具有意圖。但是藝術性不高,反而自取其辱。
另一個藝術家盧憲孚針對以現代藝術而言,班克斯雖是顛覆主流的批判者、嘲諷者,然而他現已納入藝術市場,那些曾經對抗體制的宣言都已不復存在。他直觀所謂塗鴉藝術 ,一朝離開場域,一夕被納體制,一切皆是金權的話,那麼塗鴉初心何在!?畫家林崇漢則認為藝術是主觀認定,繪畫是直接語言,每個人美感經驗不同,感受自有差異,聯想的任務是觀者的創意交流和共鳴。他一直堅持內容與形式是一個東西,不可分割。所以,真正的藝術沒有客觀的標準,見仁見智,各有所領略感受。與藝術界友人聊過後,我想起曾看過的一部以德國當代視覺藝術大師葛哈.李希特(Gerhard Richter)前半生為藍本的電影《無主之作》(Never Look Away),片中傳遞現代藝術的意義在於開創格局,若別人的創意在你之前,就不必再去模仿,藝術首重原創性,否則只是東施效顰而已。
由導演Elio Espana執導的《藝術恐怖分子- 班克斯》( BANKSY and the Rise of Outlaw Art),片中細數塗鴉藝術的濫觴,同時介紹了 1974年出生英國布里斯托的班克斯的藝術崛起歷史。當時流行的嘻哈音樂和樂團文化與塗鴉相互幫襯。「當一無所有時,可擁有的工具,就是塗鴉。」布里斯托的街頭藝術以塗鴉藝術形式,出現在街頭巷弄之間,打入社會低層市井群眾。班克斯以各種諷刺塗鴉來表達他的創作理念,帶著批判與反動意識,在許多世界城市街道上突襲式塗鴉一番,嘲弄了這個荒謬的現實世界。導演除了前後多次介紹塗鴉藝術在當代藝術文化的角色外,同時訪談了世界知名的藝術家班艾恩、塗鴉先驅約翰奈遜、作家兼藝術家費利克斯「FLX」布勞恩、知名街頭藝術家RISK、作家兼藝術家、博物館策展人艾倫凱特,甚至曾是班克斯近身接近的史蒂夫拉扎里德斯等人,提供了第一手資料,讓觀眾得以認識這位頗具爭議的街頭藝術家。片中同時介紹班克斯挑戰英國法律,力抗體制,而被當時英國媒體稱做「恐怖主義藝術」。早年他的塗鴉藝術活動常受到警政當局打壓,然而卻從不氣餒,不輕言放棄。他以黑色幽默塗鴉遊走街頭巷尾,如正在擁吻的警察、擬人化的老鼠、扛著武器的蒙娜麗莎....等等作品,而獲得廣大群眾的共鳴。廿多年來他堅持塗鴉創作,他認為「藝術是屬於大眾的共同財,而非特定人士才能擁有。」所以他以最能接近市井百姓的塗鴉,與大眾近距離接觸,不管是否非法或者有違體制,他藉諷刺意涵的作品,為社會底層發聲。不僅如此,他公然挑釁主流藝術展覽空間,甚至在世界藝術拍賣市場絞碎作品,大大嘲諷了藝術炒作的商業行為。他特立獨行的反骨作風,在這部紀錄片中均有詳細訴說。有興趣塗鴉藝術,及想瞭解神秘藝術家班克斯的觀眾,這部電影值得一看。
推薦分數:8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