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愛別離苦_正式版直式海報_2.18有愛不苦_小檔jpg
(圖片來源: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
 
在市場夜市巷弄間,有不同的風景,街區討生活的人們如一個個隱藏的視窗,透著曖曖微光。每個人生命裡有著不足為外人道耳的滄桑,一條無以名狀的街,多少暗夜哭泣的人生;面對挫折、傷痛,撫平以愛,悲欣、憂歡是如此地接近,在喜愛裡,也在痛苦裡。愛與苦的拉鋸一直都在歲月長河之中。
 
金馬獎導演楊力州是用用生命記錄台灣,最近正在放映中的《愛別離苦》是他最新的作品。上週末下午我在一百多年歷史古蹟的總統府,看到了這部以凸顯女性堅毅為視角的紀錄片。這是總統辦公所在的首次電影欣賞會,導演以柔情探觸女人幽微心靈深處。六個不同命運的街區女子,有著各自的人生際遇,在真實自我追尋,娓娓訴說各自的生命底層的那道光。不管遭遇多少傷痛心中無法割捨的情,深沉的愛,讓人熬過,生活再苦,心再碎,哀傷、痛苦,都被愛網住了。愛與苦似乎如影隨行,在暗夜長巷中,步履蹣跚。

233147

(林朵兒攝)

台灣傳統社會下,重男輕女觀念,隨著兩性平權意識高張及女權運動,已漸漸改變了舊時代的男尊女卑思想。雖然如此,仍有些族群社會仍沿襲著只見男不見女的兩性不平等思維。紀錄片《愛別離苦》採擷一條街區裡的六個女人,她們生命中遭逢的波折多乖,卻又能獨立思索自己的人生道路,縱有不平與坎坷,仍能活出自我基調來。首先入鏡的是客家女兒,她講到家族對男女不公平待遇時,眼角泛淚。回到祖厝的屋宅指著供桌上的列祖列宗牌子,「祖先牌位只有男生,沒女生。」不被重視的女生,只能默默忍受。「在家裡女人被當作老鼠」,她緩緩控訴著客族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爸媽不在家就沒了。」父母遠離,當女兒的似乎如不存在的遊魂,傷痕累累,支離破碎。面對祖先留下的古厝,猶如過客,她根本沒有立足之地,而感嘆良多。
 
女同志之愛,在《愛別離苦》是被祝福的。媽媽看在眼底,只有尊重與接受。「對孩子不能說甚麼,這是我從小沒照顧她的虧欠。」媽媽說。女兒了解自己異乎平常,選擇一條不同於世俗的路,她了解全然包容的是「一個很愛孩子的媽媽」。在街區內經營獨立書店的家華,介紹店內228事件書籍及女性同志書籍,還有台獨意象壁貼。她有幸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獨立書店主人擁有女同志伴侶,幸福生活,不在意別人的眼先。
 
還有忘不了過往創傷的菜攤老闆娘、學銀飾擺攤販賣,自立為生的淇姐。她一直夢見自己赤裸裸的,一直在飛,還有車子煞不住。受傷暗夜哭泣的淇姐,她的苦不敢對父母說,「因他是父母信任的人,是有恩情的人。」每個人的傷痕永遠自知,無人能解,她獨自承受生命中的痛,不向父母訴苦。「我怕他們受不了,就我一個人痛就好。」

233226

(林朵兒攝)

市井小民阿海說,「我很愛這條街,父母也在這條街認識而後結婚。」他在夜市裡賣小吃,從沒想到離開過。在這部以女人故事的片中,他是有鏡頭的少數男生。佩佩從事手工肥皂製作,「離婚時口袋只有300元,兒子有多大就離多久。」她20出頭結婚,離開時兒子才一歲半,他2歲多之後沒再看過。因為前夫不給看。兒子和媽媽,都心痛。被迫分離的年輕媽媽,思兒心碎,默默忍受想念苦楚,如製造手工肥皂的皂化過程,錯置的記憶也是美麗的。
 
還有在洗衣店打工的鋼琴老師竹君,辛苦過活,彷若宿命。街坊自助洗衣愈來愈流行,影響了生計。這些身上背負著傷痛及不平的待遇的,兩年來她們收入無法生活,但仍留在原地,這些辛苦的女人,了解彼此的苦,相互撫慰了傷痕。片尾紀錄了創作歌手鈺婷,生產的那一刻。母親產子的陣痛,孩子呱呱落地、母子臍帶相連,吮吸奶水的鏡頭,初生兒因泡在羊水的皺皺小腳丫子。這些畫面幾乎令我淚崩,生命的奇蹟,母親的生產之苦,在記憶深處喚起。從鏡頭裡訴說了一位母親孕育孩子生產過程是那麼地偉大,母性的忍耐堅毅何等强大。這部紀錄了女性真實故事的片子,讓觀眾發現女人的迷人魅力。「有一個地方,會在最迷茫的時刻,接住你的心靈。」往往富有靱性堅毅的母性,透露著人性幽微温暖的光芒。
 
這一條街的人世滄桑,除了聚焦六位女人人生遭遇故事外,還記錄了在2020年街區小販庶民生活場景,包括了尾牙、除夕歡樂街景及電子花車、舞龍舞獅的節慶活動。龍潭菱潭街巷創意園區,强調機會也要分享。「一條不存在的街,給想要幸福的人。」《愛別離苦》傳遞如此訊息。是楊力州的第10部片子。他相信紀錄片能拍出真實,也是他所愛的,希望紀錄片讓台灣更好,挑戰生活的辛苦。
233227
(林朵兒攝)
楊力州是台南藝術大學的傑出校友,我曾在南藝大華語電影節,看過他的紀錄片《紅盒子》,印象十分深刻。總統府首次與民同樂《愛別離苦》的放映,看見一條街上的庶民生活總總,是那麼的真實,令人感動。此片凸顯當今時代女人,看見女性潛在的力量。不管傷痛如何,台灣女性堅强以對,暗夜哭泣後,依舊微笑著打點自己的人生。在片中每個女性在面對生活困境,仍能堅强挺過,傷痛、淚痕打不倒對生命的熱情。每個人生活中遇到不同的關卡,悲欣,憂歡交集。愛 ,超越了所有一切,帶來生命的希望,與勇氣。不管任何迷茫的時刻,總有接住靈魂的東西。愛,苦,不遠,很近。只要相信愛。尤其母性的堅靱與慈悲,强大的力量,超乎想像。在三月八日婦女節的今天,更有所感。
 
為何鎖定菱潭街這個街區?楊力州在2019年回台灣,當駐村藝術家時發現菱潭街改造,是有故事性的一條街。當初選角時從男性到女性,他發現女性更富堅靱的生存意象。而他的紀錄布袋戲傳承的紀錄片《紅盒子》,則偏向於父親印象。這部《愛別離苦》,轉而將鏡頭投向女性,母性的堅毅與柔軟。我看見影片中將女性高高舉起,女性的潛在力道,滿是能量。楊力州要的不是悲情,而是希望一起拭淚,一起奮鬪。片中每個女性在生命的困境中,仍努力追求自我,具體而微。她們背負傷痕,將生命裡的細縫、縐褶掀開,與大家分享。幸福是要與人分享的,生命中的片段故事,在台灣每個社會角落裡。只要有心探尋,就會發現是多麼地真實與感動。女性的堅靱與温柔,是一道生命裡不可忽視的微光。
 
 
 
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有限公司提供的電影資料如下:
 
楊力州導演之前的紀錄片都專注在男性題材,從《奇蹟的夏天》即如此,對他而言,男性單獨存在時說出來的話語都非常有邏輯、有魅力,可是當男性聚在一起時,智商就會莫名的降低,而產生特有的男性群體思維,他對於集體男性的故事開始有了興趣,於是記錄了一群軍人、一群消防員、一個男生班的故事。直到了2003年,楊力州與監製朱詩倩跑到日本拍了公視的紀錄片《新宿驛,東口以東》,這是關於台灣女性到日本從事媽媽桑的影片,一部偏向女性的故事,這部紀錄片也為楊力州擒下當年的「金鐘獎非戲劇類最佳導演獎」。接著他在2013年拍攝因為八八風災後,甲仙國小拔河隊孩子們奮力拉起一個小鎮的故事《拔一條河》,也讓他發現女性總被誤認為脆弱,可是當她們⾯對挫敗、打擊時,卻呈現出無比的韌性和堅毅。這也是《愛別離苦》中他所感受到的女性特有的生命力。
 
2020年 愛別離苦 金馬影展世界首映
2018年 紅盒子 金馬影展世界首映,香港國際電影節,溫哥華台灣電影節,西雅圖台美電影節,香港華語紀錄片節競賽長片冠軍,大阪亞洲電影節,英國台灣影展,紐約華語電影節,柏林台灣影展,愛丁堡《幕,台灣》影展,馬來西亞喬治市藝術節,第11屆DMZ韓國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澳門藝術節
2016年 我們的那時此刻 金馬影展世界首映,大阪國際電影節,香港國際電影節,新加坡華語電影節,香港華語紀錄片節,日本山形影展。
2013年 拔一條河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入圍,台北電影節閉幕片,香港亞洲電影節,新加坡華語電影節,香港華語紀錄片節。
2011年 青春啦啦隊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入圍,金馬國際影展,高雄電影節,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閉幕片,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入圍。
2010年 被遺忘的時光 金馬獎最佳電影配樂入圍,金馬獎台灣年度傑出電影人獎入圍,金馬國際影展,香港華語紀錄片節競賽長片類首獎,新加坡華語電影節。
2008年 征服北極 舊金山國際影展觀摩影片,金馬國際影展閉幕片。
2006年 奇蹟的夏天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韓國釜山影展,香港亞洲影展,日本海洋影展國際競賽,土耳其兒童影展國際競賽。
2003年 新宿驛・東口以東 電視金鐘獎非戲劇類最佳導演獎,台北電影節,台灣女性影展,台灣人權影展,舊金山國際影展,韓國全州國際影展,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優選獎。
 
這條地圖上找不到的街曾經有一間故事屋,有一位繪本媽媽會在假日免費為小朋友說故事,因為繪本媽媽的關係,力州導演感受到繪本這件事情是很媽媽的(當然也有很多故事爸爸啦,而他不就正在拍攝這條無名街區的女子嗎?一個念頭揚起,決定為這條街做一本繪本,他想起之前參與金馬獎頒獎典禮美術設計的插畫家查理小姐,覺得她的筆觸與線條可以呈現《愛別離苦》更柔軟的一⾯,於是繪本這個概念就變成了一幅一幅的插畫,又從插畫,變成了影片裡的動畫,本片海報主視覺設計也是插畫 。導演聽著故事人物敘述生命經驗內心深處美好卻又憂傷的那一⾯時,「心念」「心裡欠缺的那塊拼圖」,就讓帶著魔幻力量的繪畫來補滿吧!
 
《愛別離苦 》插畫 查理小姐
2011 榮獲 台北電影節最佳動畫
2015 專案經歷 金馬國際影展頒獎典禮入圍影片美術設計
2014 專案經歷 第51屆金馬影展舞台投影『最佳劇情片』『最佳電影歌曲』入圍
 
 
推薦分數:7.8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朵兒的觀影隨想 的頭像
    林朵兒的觀影隨想

    林朵兒的觀影隨想

    林朵兒的觀影隨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